左:Adam Ockelford教授兼The Amber Trust創辦人
中:沈卓茗 Chapman Shum
右:BBC 電台主持 Shay Kaur Grewal。
點選章節:
★ 第3章|< Chapman 與 Octatonic Scale >
沈卓茗(Chapman Shum)出生於香港,現居英國倫敦。自幼面對極其複雜的身體與學習挑戰——包括先天失明、語言障礙、學習困難、自閉症及部分聽力損失。他的視覺系統在母親懷孕約三個月時即停止發育,香港與英國的基因檢測至今仍未能確定病因。儘管身處重重挑戰之中,Chapman始終以音樂為力量,勇敢開拓屬於自己的道路。
英國的音樂旅程
2021 年,他前往英國升學,並獲得英國慈善機構 The Amber Trust 的資助以支持音樂學習。在英國期間,他開始接受系統性的專業訓練,並積極參與各類演出。
11 歲時,他以優異成績通過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ABRSM)鋼琴八級考試;13 歲時,更取得 ARSM 鋼琴演奏級文憑;最近,他挑戰更高階的 LTCL 鋼琴演奏文憑考試,目前正等待成績公布。現時,Chapman 為 Trinity Laban Conservatoire of Music and Dance Junior Department(倫敦三一拉邦音樂與舞蹈學院青年班)學生。
除古典鋼琴外,Chapman 亦熱愛多元音樂形式,積極參與合奏與跨界創作。他是 London Youth Folk Ensemble(LYFE)的鋼琴手,同時亦是 National Open Youth Orchestra(NOYO)成員。自赴英後,他持續累積演出經驗,從每一次的舞台中汲取成長與靈感。
台灣國際視障音樂比賽經歷
2023 年,他與家人得知台灣舉辦首屆國際視障音樂比賽,決定報名參加,期望藉此拓展 Chapman 國際視野,並與來自亞洲及世界各地的視障音樂家交流。
初次登台
2023 年,Chapman首次踏上比賽舞台,參加台灣首屆國際視障音樂比賽。由於看不見且有整體性發展遲緩,當時他對「比賽」與「得獎」的概念仍十分模糊,只知道自己要上台彈琴、打鼓。直到站上頒獎台、接過證書與獎項、聽見觀眾的掌聲時,他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努力被肯定」的意義。
當年,他獲學術類學生組特別獎及自由跨界類學生組特別獎。那一刻,點燃了他對舞台的熱情,也讓他開始熱切期盼下一次的比賽與演出。
Chapman 帶著在台灣視障音樂比賽中累積的寶貴經驗回到英國後,積極參與當地各類音樂比賽,與健視音樂人同場切磋交流。他在多項比賽中屢獲佳績,例如:
於 2024 The North London Festival 鋼琴比賽 中,在競爭激烈的浪漫時期組(11–15 歲組別)榮獲第一名;於 Blackheath Music Festival 2024 鋼琴公開獨奏比賽(12–13 歲組別)中獲得金獎。
同年,他亦在眾多優秀鋼琴家中脫穎而出,從數以千計的參賽者中成功獲選,贏得登上英國 Channel 4《The Piano》節目的演出機會,成為節目中亮點之一,展現出視障音樂人的音樂天賦與永不言敗的精神。
榮譽與肯定
同時,他亦熱心參與慈善工作,以自身經歷啟發他人,透過音樂打破障礙、傳遞希望與包容的力量。憑藉堅定信念,Chapman 屢獲殊榮:
重返台灣的舞台
儘管他在英國屢獲殊榮,贏得多項獎項與肯定,但他始終深深懷念那場在台灣的比賽。自 2023 年那次比賽後,他經常倒數計算著何時能再度踏上台灣的舞台,經常主動詢問家人比賽流程、參賽曲目、旅程安排與演出細節,對台灣的音樂經驗懷有特別的情感與嚮往。那次比賽成為他每日練習的動力與目標,他時常提醒自己,要讓今天彈出的聲音比昨天更好。
2025 年,Chapman 如願再次參加第二屆國際視障音樂比賽。與兩年前相比,他展現出顯著的成長,不僅更能理解比賽的意義,也更注重演出細節,主動調整練習與準備,對周遭事物表現出更深的覺察與投入。
最終,他以出色的表現勇奪學術組(學生組)第一名、自由跨界組(學生組)第一名,並獲創意組(學術作品組)第二名。
然而,比起獎項本身,更珍貴的是這段旅程帶來的內在成長與覺察——他對舞台、對自我、對世界的理解更加清晰,這正是參與這項比賽最深刻的意義。
音樂與文化的交會
這場為期四天的音樂節,除正式賽事外,亦安排了文化體驗活動,讓參賽者能在表演之外深入感受台灣的人文與藝術魅力。這次經驗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段跨越文化與障礙的音樂旅程。
Chapman 與家人對主辦單位周到的安排與志工的熱情協助深表感謝。重返台灣的經歷,讓他不僅收穫榮譽,更深化了與亞洲音樂社群之間的連結與友誼。
自 2023 年參加首屆於台灣舉辦的「國際視障音樂節」以來,Chapman 和家人在交流活動中學會了如何運用基金會製作的有聲樂譜與 MIDI 工具來協助音樂學習。這場由台北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活動,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個為期四天、充滿全新知識與人情味的音樂節。
來自世界各地的視障音樂人齊聚一堂,透過演出、工作坊、旅遊與交流活動,彼此分享在音樂學習中的經驗與挑戰。這個音樂節最動人的地方,不只是舞台上的音樂,而是那份讓每位視障音樂家都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連結」的溫暖社群氛圍。
認識「有聲樂譜」與 MIDI 學習系統
在活動期間,Chapman 的家人首次了解到基金會總監張育豪與團隊多年推廣的「有聲樂譜」與「MIDI 視障音樂學習系統」。這套系統以視障者的實際需求為核心設計,讓音樂不再需要「看見」才能學習。
Chapman 及家人在活動中學會如何使用 MIDI 檔案來分軌播放左右手旋律、自由調整速度且保持高音質。對於像 Chapman 這樣完全失明的學生,這個「有聲樂譜」與「MIDI 視障音樂學習系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自六歲開始學琴以來,他一直完全依靠聽覺學習。Chapman 擁有較罕見的絕對音感(Perfect Pitch),能精準分辨音高,不僅能分辨出琴上每一個鍵的聲調,多個琴鍵組合的和弦也能清晰地分辨出,甚至在生活中一事一物的聲音中,也能分辨其音調。對於熟悉的巴士路線,他只憑引擎聲就能辨認是哪一路車。研究顯示,一般人中約十萬分之一擁有絕對音感。
學習挑戰與突破
然而,即使有如此敏銳的聽覺,僅靠耳朵學習音樂的效率仍遠不及能閱讀樂譜的學生。過去,他只能透過 YouTube 或 Spotify 反覆聆聽錄音學新曲,利用減速功能勉強聽清旋律,但音質失真讓學習變得十分困難。隨著曲目愈趨複雜,再加上先天疾病導致的聽力下降,高低頻聲音的模糊更令他舉步維艱。
MIDI 與定製有聲樂譜的出現,大幅改善了學習音階與曲目的效率。由「台北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協助製作的 MIDI 樂譜,能讓 Chapman 清晰地聆聽左右手分軌聲部,並可自由減速而不失真,甚至可重複播放特定小節反覆練習。
這樣的學習方式,讓他不必再在昂貴的每週一小時鋼琴課上浪費時間請老師教授音符與和弦。他能在車上聆聽、在家預習,上課時則專注於觸鍵、音色與音樂表達等更深層的內容。這不僅大幅提升學習效率,也讓有限的課時發揮最大價值。這樣的模式幫助他成功準備 ABRSM ARSM 和 Trinity LTCL 等演奏級考試。
當然,MIDI 並不能完全取代老師的指導,它仍無法呈現音樂的表情、力度與情感層次,它已成為 Chapman 學習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邁向更高的舞台
今年,Chapman 獲得英國 Trinity Laban 音樂與舞蹈學院青年班錄取。該課程入學競爭激烈,只收錄極具天分的年輕音樂學生。這所學院並非特殊學校,也沒有針對視障學生的特別支援,所有學生都被寄予同等期望。若沒有「有聲樂譜」與「MIDI 視障音樂學習系統」的幫助,Chapman 很難以接近健視同學的速度學習並跟上課堂進度。
許多人以為所有盲人都能閱讀點字樂譜,但事實上能熟練使用者僅佔極少數,比例甚至可能只有個位數。在英國,大約只有 7% 的視障者會使用點字。對 Chapman 這樣同時有自閉症與學習障礙的學生而言,學習複雜的點字音樂譜更是困難重重。
在英國,原本為視障音樂人提供點字譜服務的 RNIB,今年亦因人力成本上升及需求稀少而停止該項服務。
無界限的共享精神
更令人鼓舞的是,台北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 承諾將把這套「有聲樂譜」與「MIDI 學習資源」免費開放給全世界的視障與盲人音樂學習者使用。基金會並在第一屆國際音樂節後,為方便國際視障人士登記使用,特地在登記頁面中加入英文說明。
這份胸懷不僅讓更多像 Chapman 一樣的國際學生受惠,也象徵著音樂教育的公平與包容精神,正跨越國界、無遠弗屆。如今,每當 Chapman 準備新的複雜曲目時,總會先在車上聆聽左右手聲部、熟悉樂曲結構,再回家專注練習技巧。衷心感謝 台北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 的無私奉獻,讓視障音樂人能夠無障礙地追逐音樂夢想。
第3章 < Chapman 與 Octatonic Scale >
2023 年,Chapman 有幸參加了台灣的視障音樂比賽,活動中結識了來自不同地區的朋友,包括馬來西亞盲人協會(Malaysian Association for the Blind)的成員、日本的 Takako、以及多位台灣本地朋友和台北市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活動結束後,Chapman 家人協助 Chapman 透過社交平台與大家保持聯繫。
回到英國後,Chapman 一家也經常關注該基金會的最新動向。某天,家人看到基金會宣布開辦一門線上即興音樂課程。雖然課程於台灣時間下午 2 點上課,對應英國時間清晨 6、7 點,但家人仍決定替 Chapman 報名參加試試看。
清晨的課堂
這門課程為小組形式,由音樂總監張育豪老師親自授課,不限樂器與年齡。Chapman 當時 14 歲,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學員。每週一上課兩小時,台北的學員可親自到協會上課,台北以外和海外學員則透過 Zoom 線上參與。
在報讀這門課前,Chapman 剛開始接觸即興及爵士音樂。由於即興音樂自由度高,他特別喜歡,也對課程充滿期待。英國雖然有不少爵士愛好者,但與亞洲一樣,想找一位既懂古典又精於即興的好老師並不容易,而且學費往往昂貴。對於像 Chapman 這樣的盲人兼具多重學習障礙的學生而言,如果不是基金會開設這樣的課程,恐怕很難有正式入門的機會。
幸運的是,Chapman 聽得懂一些國語,加上他家離學校僅五分鐘路程,而學校每週一早上 9:50 才上課,因此他能在早上 6 或 7 點上完即興課後仍趕得及到校(台灣與英國的時差約為 7 至 8 小時)。
此前,Chapman 一直專注於古典鋼琴訓練,並已達演奏級水準,但對爵士與即興音樂幾乎一無所知。他曾在演奏級曲目中彈過一首爵士作品,但當時只是照譜彈奏,並不了解音樂背後的結構與理論。
啟蒙與學習
張育豪老師的課程循序漸進,從爵士與即興的基礎理論開始講解,邊教邊彈,並讓每位學員即場嘗試。每節課都有適量的作業,讓學生回家練習並於下週分享成果。老師也鼓勵學員之間互相給予意見與建議。
每兩堂課,張老師都會選擇一些經典爵士曲目,帶領大家學習主旋律與和弦進行(Chord Progressions),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即興創作。在過去兩期課程中,Chapman 學會了多首作品的主題與結構,包括:Charlie Parker 的《Now’s the Time》、John Coltrane 的《Mr. P.C.》、Kenny Dorham 的《Blue Bossa》、Henry Mancini 的《The Pink Panther》等…… 這些曲子成了他即興的基礎。
當然,即興並非「隨意亂彈」。課堂中,張老師也詳細教授了相關樂理,如三和弦、七和弦、終止式、五度圈、五聲音階等。某堂課上,張老師特別介紹了一種獨特的音階──Octatonic Scale(八音音階)。這個音階的聲音富有個性,既帶有緊張與懸疑感,讓 Chapman 深深著迷,他常在自己的即興演奏中靈活運用。
清晨的堅持
在過去九個月裡,即使每週一都必須在凌晨五、六點起床準備上課,Chapman 依然精神奕奕、充滿熱情。當其他人還在熟睡時,他已坐在鋼琴前,準備迎接來自台灣的即興音樂課,期待展示一週的練習成果與新想法。他完成了兩期課程的學習成果發表,自己也十分滿意。可惜第三期因報名人數不足而暫停開班。Chapman 至今仍常問家長:「台灣那邊什麼時候會再開課?」——因為這段學習經歷對他啟發極深。
正如俗語所說,「萬事起頭難」。有幸得到張育豪老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Chapman 在即興與創作的路上受益良多。課程結束後,他仍持續探索新靈感與創作。從即興中慢慢沉澱悅耳的旋律,反覆修正、美化,再變成屬於自己的創作曲目。
創作與成果
最近,他在英國本地的 Stratford and East London Music Festival 作曲比賽中取得優秀成績;在 Proms at St Jude’s 舉辦的 Fanfare 作曲比賽中亦獲得高度評價,並由 Fantasia Orchestra 第一小提琴手及英國著名敲擊樂大師 Dame Evelyn Glennie 共同協奏他的原創作品《Counting Down》。
同年,他在台灣比賽的三個參賽組別之一「學術類創作」中,以首度嘗試的當代音樂作品奪得第二名佳績。該作品靈感來自他某夜聽到刺耳警笛聲時的即興演奏體驗,逐漸發展成一首富有張力與現代感的 Contemporary 作品。
Trinity Laban 的面試
隨著對即興音樂的熱愛日益加深,Chapman 的音樂旅程也迎來了新的挑戰與突破。2024 年,他獲得英國名校 Trinity Laban Conservatoire of Music and Dance 的 Junior Main Programme 面試機會。這所學院在全球表演藝術院校中排名第 11 位,亦是英國五大音樂學院之一,入學競爭極為激烈,尤其鋼琴組的錄取率極低。
Trinity Laban 是英國最具聲望的音樂與舞蹈學府之一,以創意、多元共融及跨學科合作著稱,在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及舞蹈領域表現出色,校舍位於歷史悠久的「舊皇家海軍學院」內。代表校友包括:Fela Kuti、Aimee Presswood、Tasmin Little、John Powell。
其 Junior Conservatoire 計劃專為 10 至 18 歲具卓越音樂天賦的青年設立,提供與大學程度相當的專業音樂訓練。每年報名者眾多,而錄取名額極少——其中鋼琴組更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項目之一。
Chapman 的父母最初替他報名,只希望讓他「體驗一下過程」,並未抱任何期望。畢竟,他有複雜的多重障礙,包括失明、聽力損失、學習及語言障礙。然而,令人驚喜的是,Trinity Laban 真的邀請他參加正式面試。
面試當天,Chapman 彈奏了準備好的曲目。除了演奏外,考官亦會進行音樂問答,以了解學生的音樂理解力。由於他有語言障礙,家人原本擔心他無法順利回答,但本著讓他親自體驗的精神,於是決定讓他自然發揮。
當考官問他:「What’s your favourite scale?(你最喜歡的音階是什麼?)」時,出乎意料地,Chapman 微笑著回答:「Octa-Scale (Octatonic Scale)」。
這個答案讓考官們瞬間愣住——他們原以為會聽到常見的 Major、Minor 或 Diminished,卻沒想到這位不怎麼說話的少年說出了如此罕見的音階。
隨後,考官請他現場示範。Chapman 立刻笑容滿面,流暢地上下彈奏出完整的 Octatonic Scale。當考官得知他熱愛爵士與即興演奏時,邀請他自由即興一段。Chapman 隨即彈出自己創作的小曲——《Louis and Leo》,靈感來自他在學校兩位同學的聲音和對話。旋律靈動、節奏明快,每次彈奏都加入不同的即興靈感,作品充滿生命力與創造力。那一刻,他的音樂比語言更具說服力。這首曲子正是他在台灣即興課中創作的成果之一,音樂節奏基礎源於即興課堂上學習 John Coltrane 的《Mr. P.C.》。
最終,Chapman 不僅順利完成面試,更奇蹟般地當場取錄!考官們被深深打動,眼中閃爍著淚光。家長也感動得熱淚盈眶——從未想過,一位失明、自閉且具多重障礙的少年,能在如此高水平的音樂殿堂中被接納。這不僅是對他努力的肯定,更是對「音樂無界限」最真實的詮釋。Trinity Laban 的老師們表示,這是他們首次錄取一位視障且神經多樣性的音樂學生。
如今,Chapman 每週六都前往 Trinity Laban 上課,接受專業的鋼琴與音樂理論訓練。他非常享受這段學習旅程,每次回家都滿懷創作靈感與喜悅。衷心感謝台北市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與張育豪老師的啟蒙。正是那門清晨的台灣即興音樂課,讓他愛上即興、創作、學會 Octatonic Scale,也為他打開了通往更廣闊音樂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