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交通大學學生參訪本會學堂心得三則(會刊第9期)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文/國立交通大學 楊佳靜同學

由於一門紀錄片的課程,讓我們一群大學生因緣際會地來到台北市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與視障朋友們一同參與了許多音樂課程,那些相處時的美好時光與體驗,不僅讓我們收穫豐碩,也成為彼此珍貴的回憶。

自從開始參與視障朋友們的音樂課程後,對於視障朋友過往的許多既定印象都有所轉變了。在這些音樂的課堂上,只有歡樂的笑聲與悠悠的樂聲,沒有曾經在內心想像過的悲傷或是冰冷的氣氛。相對地,許多同學在課堂上活潑的表現、老師親切的作風,加上音樂的陪伴,讓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地也跟著放鬆心情、感到愉快自如。當他們聚在一起彈奏音樂時,總會感受到一股豐沛的生命力與喜悅的散發, 全心進入到一個只需要耳朵的悠揚世界。

文/國立交通大學 洪心慈同學

初次踏進基金會的教室,正好是歌唱課程最後一堂的同樂會,而最先接觸到的,就是一群愛唱歌的朋友。上課氛圍十分輕鬆愉快,我們就這樣輕鬆地聽著每一位學員大聲歌唱,而他們的歌聲,雖然不一定是最頂尖的,但從中能感受到的是一種對音樂的熱情和活潑,徹底推翻了社會上對視障者的悲觀及既定印象。下課後與老師聊天,才知道其實要學一首歌對視障朋友來說有多麼困難,要去熟悉旋律、記住節拍和歌詞,而這一切,都只能靠他們的耳朵,但這是他們接觸這世界的一個管道,透過來這邊上課,學音樂之餘也交到了很多朋友,歌唱,替他們增添了一雙翅膀,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次踏進教室,則是張育豪老師的吉他課,上課形式並不嚴肅,而是像朋友一樣的漫談,邊聊天邊學習,氣憤歡愉。而聽進耳裡的,不只是動人吉他聲,更是一個一個的故事。音樂,讓視障者有了一個新的出口,誰說他們一定只能做按摩?其實,從聊天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就算看不到,但不同旋律的音樂,帶給他們的是不一樣的色彩,在一片黑暗中漸漸染上絢爛想像。對自己來說也是個鼓勵,看到他們面對生理殘缺的坦然、不放棄的態度,用音樂實現了他們的夢想,那我們這些好手好腳的人,又怎麼能輕易認輸?也由衷佩服張育豪老師一路學習音樂的過程,透過他的教學,能夠讓視障朋友有更多的可能。

文/國立交通大學 蘇冠心同學

透過每周五定期的吉他課,讓我們更了解究竟視障朋友們是如何學習音樂的,他們藉由音樂忘卻生理上的缺陷,用其他的感官投入音符的天地。張老師上課的氣氛明亮、輕鬆,親切地問候同學們最近的生活近況,他們之間不像師生,反而更像朋友。而老師也會配合同學的需要適時的調整課程進度,細心聆聽每個同學目前的學習狀況,讓坐在一旁的我們也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雖然這些視障朋友平時都有另外的工作,但是他們仍每週撥空前來學習,在短短兩個小時間,與大家一起開心唱歌、撥弄琴弦,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生活上的調劑。身處黑暗之中的視障朋友,雖然看不到任何顏色,但是音樂就像他們溝通的顏色,透過不同音符的重組,在他們的世界中,那就是屬於他們最絢爛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