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心彌漫的兩岸視障音樂會暨兩岸盲校結盟簽約紀實(會刊第4期)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1寧波市委副書記陳新一行會見台北客人.jpg
寧波市委副書記陳新一行會見台北客人

 


2毛董事長於音樂會前與當地領導及視障音樂家合影.jpg
音樂會演出後與當地領導及視障表演者合影

 


3寧波盲校校長陳志軍代表盲校接受毛葆慶董事長的捐贈.jpg
寧波盲校校長陳志軍代表盲校接受毛葆慶董事長的捐贈

 


4台北啟明學校校長林麗慧與寧波盲校校長陳志軍簽定結盟合作協議.jpg
台北啟明學校校長林麗慧與寧波盲校校長陳志軍簽定結盟合作協議

 


5毛董事長與蔣方智怡及顏慶賢董事合影.JPG
毛董事長與蔣方智怡及顏慶賢董事合影

 


6音樂會前雙方領導上臺問候演員們.JPG
音樂會後雙方領導上臺向演員們慰問

 


7毛董事長與盲校校長陳志軍站在他捐贈的樂器前.jpg
毛董事長與盲校校長陳志軍站在他捐贈的樂器前

 


8毛董事長等人與盲校人員座談.jpg
本團相關人員與寧波盲校人員座談

 


9毛董事長與盲校孩子親切交流.JPG
毛董事長與盲校孩子親切交流

 


10鄭信盛音樂家與寧波盲校的孩子開心互動情形.JPG
鄭信盛音樂家與寧波盲校的孩子開心互動情形

 


11毛董事長與啟明學校林麗慧校長看著學生們的作品,很欣慰.JPG
毛董事長與啟明學校林麗慧校長看著學生們的作品,很欣慰

 


12董事蔣方智怡看著盲校孩子們的作品開心地笑.jpg
董事蔣方智怡看著盲校孩子們的作品開心地笑

 


13曾信榮與徐百香兩位音樂家表演時情形.JPG
曾信榮與徐百香兩位音樂家表演時情形

 


14毛董事長等與正在寧波盲校表演節目的孩子們合影.jpg
寧波盲校表演後與本團人員等合影

 


15寧波盲校的學生在合唱《杵歌》.JPG
寧波盲校的學生在合唱《杵歌》

 


16曾宜臻(右)、陳孟俊的二胡演奏展現了他們的實力和信心.JPG
曾宜臻(右)、陳孟俊的二胡演奏展現了他們的實力和信心

 


17本文作者與張育豪董事及其志工陳輝鐘合影.JPG
本文作者與張育豪董事及其志工陳輝鐘合影

 

 

 

愛心彌漫的兩岸視障音樂會暨兩岸盲校結盟簽約紀實

陳玲

2011613,寧波報社大樓的寧波音樂廳。一群特殊的演員,用他們的心和真情演繹了一場精彩的演出。他們是寧波和臺北的視障人士,雖然眼睛有恙,但無論是樂器演奏還是歌舞表演,都讓人感受到它的高品質與高水準。

誰說視障人士就只能從事按摩工作?誰說視障人士不能站在藝術的舞臺上?一群人的愛心,彙集在寧波和臺北兩地,推動了這項視障音樂事業,也給予了一群弱勢群體濃濃的關愛。音樂會為促進甬台兩地關係發展打開了一扇特殊的交流之窗,在音樂會開始之前的臺北啟明學校和寧波盲童學校的合作簽約,更為推進兩地視障事業的發展寫下有力的一筆。

 

首次音樂會·意義重大

臺北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毛葆慶、董事蔣方智怡、董事顏慶賢,臺北市啟明學校校長林麗慧,視障音樂工作者等一行共二十人,與寧波市委副書記陳新,省台辦、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市台辦、市教育局、市殘聯和寧波市聾啞學校等相關負責人共同參與了相關活動。

這次音樂會是甬台文教交流史上的第一次,由臺北市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毛葆慶先生發起,寧波市聾啞學校(盲童學校)、臺北市啟明學校承辦。不僅為寧波與臺北乃至兩岸提供一個加深瞭解、增進友誼、促進交流合作的良好平臺,也為兩地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創造了難得的契機。

市委副書記陳新感謝毛葆慶對寧波殘疾人的關懷和重視,為家鄉社會公益事業所作的貢獻。他說,長期以來,毛葆慶先生身在寶島,情繫家鄉,為寧波殘疾人事業傾注了大量的心力,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贏得了家鄉人民的推崇和尊敬。此次已屆八十五高齡的毛葆慶先生專程來甬,為寧波市聾啞學校與臺北市啟明學校兩校結盟牽線搭橋,組織‘寧波·臺北視障音樂會’等交流活動,再次捐款捐物,這充分體現了毛葆慶先生對家鄉殘疾人的關心和厚愛。

他希望毛葆慶先生一如既往地關心家鄉社會公益事業,為家鄉建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陳新還向毛葆慶一行簡要介紹了寧波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愛心的牽引·數年的堅持

音樂會開始前,毛葆慶向寧波市盲童學校捐贈人民幣10萬元樂器採購資金。其實,已經八十五歲的毛葆慶先生是兩所學校合作的牽線人,也是這場音樂會的幕後推手。614上午,臺北的嘉賓趕往寧波市聾啞學校(盲童學校)參觀並座談。聾啞學校的一位老師告訴毛葆慶,這裏的一個畢業生遠嫁到臺灣生活,此前就已經很興奮地通過網路傳來消息,說毛董事長要去寧波了!簡單的話語,簡單的故事,毛葆慶在視障、殘障人士心目中的地位昭然若揭。

他說,我一直覺得,不能讓盲人小孩長大之後只能去按摩院工作,他們應該有更多的選擇,應該活得更精彩。在幫助盲人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雖然看不見,但是聽覺敏感,而且記憶力很好,有一些方面都比明眼人更強,非常適合搞音樂。希望社會各界能多支援他們往音樂方面發展,如果能為此培養出一個大師,那是我們的光榮。通過數次考察,毛葆慶發現內地的盲童音樂教育和臺灣相比還有差距,他希望通過交流把臺灣的經驗引過來,讓家鄉的盲童也能受到更好的教育,音樂是視障朋友生命的點燃劑,他希望此舉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功效,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士來關心、捐助視障兒童在音樂方面的發展。

追溯毛葆慶先生對視障人士的關注,可以用關懷備至來形容。他是臺灣推廣愛盲運動的拓荒前輩,30多年來,為愛盲運動傾注了大量的心力。他號召組織各界精英和社團領袖參與、建立愛盲網路,籌募經費設立視障獎助學金,拓展國際眼角膜捐贈市場。他更將幫助對象從臺灣擴大到祖國各地,他曾經為鄉親們捐過眼角膜、白內障人工晶體及盲人手杖、語音報時手錶等。

看著那些盲人一天天恢復,一直到看清楚了東西,是件很開心的事情。照顧臺灣和寧波的視障鄉親,一直是繫在他心頭的大事。早在20052006年,毛葆慶帶領臺灣愛盲協會,先後2次向寧波捐助6只眼角膜,海峽兩岸眼科專家聯手合作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讓甬城的6名盲人重見光明。這是繼臺灣向大陸捐贈骨髓後,海峽兩岸共同譜寫的「光明曲」。2007年,時任臺北寧波同鄉會理事長的他再次捐助人工晶體,讓50位貧困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當得知臺北一所學校有一種擴視機後,他迫不及待地去探訪,發覺這種機器能隨需要自由調整光度、距離、大小、色彩,可近距離閱讀書寫,也可遠距離視物,尤其對色盲者特別有幫助。於是他就想,如果寧波視障學校也有這樣的設備,豈不是讓那些孩子們也能得到這樣的幫助?於是他積極奔走聯繫,讓校長發邀請函給寧波的視障學校等相關單位,讓他們前來考察。當得知對岸的視障孩子們確實很需要這樣的設備後,毛葆慶立刻自己掏腰包,購買了3台擴視機送往寧波。毛葆慶希望孩子們快樂,孩子們的快樂就是他的快樂。如此的愛心複明行動一次又一次開展著,毛葆慶做得樂此不疲……

把充滿愛的音樂教育送到家鄉,讓家鄉的視障孩子生活得更精彩,是毛葆慶和這些臺灣客人最大的願望。

 

表演各異·情感相同

參與表演的演員們來自臺北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臺灣啟明學校、浙江省盲人學校、寧波市殘聯、寧波市盲童學校等。

寧波市盲童學校孩子們穿著臺灣的少數民族服裝,邊唱邊跳,演繹著民歌大合唱《杵歌》,仿佛讓我置身於在臺灣九族文化村中的原汁原味的表演。同樣是這群孩子所表演的《童年》同樣體現了這些孩子的用心。一曲古琴、蕭伴奏的表演,讓大家都記住了一個叫董魯達的孩子。寧波市殘聯選送的由畢業于浙江省盲人學校而後又獲得大學本科文憑的朱徐娜的《一杯美酒》和越劇高亢激昂,同樣來自浙江省盲人學校的蔡瓊卉的琵琶獨奏《彩雲追月》流淌著一段美麗的音符。

來自臺北的表演同樣精彩。知名視障音樂人鄭信盛的一曲《你是我的眼》感動了在場的觀眾,觀眾們的熱烈回應已然述說了一切。臺北的曾宜臻、陳孟俊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等的優美琴聲展現了他們的實力和信心。張育豪、陳妍如合作的吉他、長笛以及歌唱表演,帶人進入藝術的世界。而曾信榮、徐百香帶來的壓軸對唱《茶花相褒》、《桃花開》以其生動的表演更引得觀眾掌聲雷動,笑聲不斷。

 

純真的孩子·刹那間的感動

這樣的場景,感覺很熟悉,很親切,是我曾經在臺北所感受到的味道。

位於臺北忠孝東路上的雙喜門餐廳三樓,每個月,臺北市視障文教基金會都在這裏舉辦一場餐宴,讓有視力殘障的孩子表演。

我想到2011222的那一場餐宴和表演。那次表演,就讀臺北啟明國小六年級的李宜佩告訴大家,自從學習鋼琴以來,她已經能彈奏出不少動聽的古典及流行樂曲,除了海頓的作曲外,還會彈奏莫劄特的土耳其進行曲、小奏鳴曲……。她說,我從出生不斷地進出醫院手術、接受治療,媽媽一路陪伴我照顧我,真的好辛苦,令人感到很心酸也很心疼。為了感謝媽媽的辛勞,也為了自己最喜愛的鋼琴,每天都很努力的練琴,並試著參加比賽、磨練舞臺表演,快樂的學習音樂,期望長大後可以朝向音樂就學和就業,把好聽的音樂和歡樂帶給更多的朋友。九歲的林瑀婕就讀五常國小,從小五歲的時候開始學鋼琴。平常喜歡閱讀,寫閱讀心得,喜歡游泳,曾經拿過游泳比賽冠軍。她說,今天我很高興可以參加這次的表演,我會好好的認真表演,希望大家喜歡。

純真的孩子,純真的話語,而我,正是在她們的純真中看到臺北市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和一群富有愛心的人們所付出的努力。這份感動,從臺北延伸到了寧波。這場寧波臺北視障音樂會或許不那麼專業,或許不那麼完美,可是身體殘缺的演員的殘缺表演讓我的心靈震撼,我的眼眶瞬間潮濕。

 

親人與志工·愛意暖暖

和演出者們一起吃飯。雖然我曾經多次觀看過他們的表演,但是如此近距離地聊天吃飯卻是第一次。雖然視力有障礙,但是他們的生活能力非常強。鄭信盛先生聽了我的聲音後,立馬反應出我曾經上過胡忠信先生的中廣節目。鄭先生是胡忠信的忠實聽眾,據他太太調侃說,每晚八點以後就是他和胡忠信先生的節目約會的時間了。而曾信榮先生、陳育豪先生、陳妍如小姐在身旁的志工或者家人的幫助下,憑藉他們的感知,也能頻頻和我互動。

這些視障人士能夠在生活上自如以對,和他們的親人和志工的無私付出是分不開的。在這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曾宜臻和他的母親。曾宜臻被稱為「優秀的殘障親善大使」,他于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組畢業,擅長各類胡琴。1993年自全球56國遴選獲1993年國際殘障青年獨奏()家首獎,成為十八年來首位華人得主。而取得這樣的成績和一直守候他保護他當作他的拐杖的母親是分不開的。看著他身邊已然老矣的母親彎下的腰,我不禁很是感慨。

比如張育豪與陳輝鐘。張育豪與陳輝鐘的結識是因為音樂的緣故,1982年兩人都還在大學就讀,育豪念音樂系,主修理論作曲(當時盲生能讀音樂系的只有文化大學),而輝鐘非音樂系成員但為學校合唱團團員,在一次音樂系助教為學校五六位盲生尋找志工的機緣下,彼此結識。一般音樂系學生大都主修樂器,需要志工讀譜讓他們記下點字譜,以便反復練習;而育豪需要別人將他的音樂創作用五線譜記下來,以便讓教授瞭解他的學習效果與同學作品發表。“育豪天性聰明,又很努力,當年是以畢業班第一名畢業。進入社會後,音樂創作也曾獲文建會獎項,後來擔任啄木鳥樂團團長,樂團所用曲目,幾乎也由育豪自創或編曲。該樂團在北富銀第一屆身心障礙才藝獎,勇奪第一名,比賽用的曲目‘弦月之美’就是育豪的創作。育豪為臺北市視障音樂基金會創會董事之一,現也擔任基金會常務董事。”陳輝鐘如此這般介紹著他服務多年的張育豪。陳輝鐘在資訊公司工作十幾年後決定當個SOHO族,開設網路購物網站,組電腦服務及數位音樂工作室,這樣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也多了起來,他平常就協助育豪處理樂團行政事務及樂團演出事誼,現也為臺北市視障音樂基金會志工。這對有著多年交情的搭檔很自然地有了這次的寧波之行。

 比如陳妍如與姐姐陳家玟。姐姐說,妍如是家中的么妹,自小因後天因素導致失明,家人給她的關愛,可是比我和弟弟的多的要多。家中身為老大的我,照顧妹妹就成為天經地義的事。從她讀書、街藝,時間允許下就陪著她。在這43夜的音樂交流裏,身為‘妍如志工’的我,不僅是開了眼界,也被這些視障音樂家教育著。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明眼人沒有的樂觀,對音樂的執著,還有那不怕死冒險家的精神。一行人無論到寧波任何一個地方,絕對是‘注目’的焦點,右手拿著白手杖,左手摸著新事物,心裏感受著他們的新體驗。彼此拉著嗓門,大聲的告訴隊友,說著自己新鮮事,而把路人的眼光,遠遠的拋在腦後。

 

兩岸需要交流溝通,而文化更容易凝結成共識。歷史同宗,文化同源,文化交流更能喚起共同的記憶和情感。海峽兩岸的通,必定要從“心通開始。而打開心通必然要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愛心作為基礎。對視障孩子們來說,還有什麼比愛的教育更重要的呢?雖然隔著一條海峽,但愛的教育是一樣的。

正如從事幼稚教育多年的董事蔣方智怡認為,最好的教育不是技能的傳授,而應該是“愛的教育”,讓孩子們懂得分享,因為給予比得到更讓人快樂。

把愛播撒給兩岸視障孩子們,是毛葆慶和所有關心視障事業的人士的共同心聲!